-
-
榮格的《易經》心理學思想探微
榮格作為心理學家在研讀《易經》的過程中獲得了諸多啟示,他對《易經》中關于人類心理的潛意識呈現做了較為詳細的論述,并從《易經》的感應觀中獲得啟示,成為他大膽質疑因果率的唯一性,并最終提出"同時性"原則的關鍵.但是榮格對于《易經》的心理學思想并沒有任意夸大,而是極為客觀的做出評價.他指出《易經》的精神對某些人,可能明亮如白晝,對另外一個人,則熹微如晨光;對于第三者而言,也許就黝黯如黑夜....
2022-05-17[]瀏覽:1下載:0
下載 -
朝鮮對中國儒學的接受——以栗谷李珥的《圣學輯要》為中心
高麗末期,從中國傳入的朱子學成為在朝鮮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對朝鮮歷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特別是可稱為帝王學標本的《大學》在以多樣形態發展的過程中,被朝鮮的政治指導者視為教材.朝鮮時代的學者栗谷撰述的圣學教科書《圣學輯要》對《大學》進行再解釋和學問上的發展.《圣學輯要》以《大學》的“三綱領八條目”為基礎,分為“修己”、“正家”和“為政”,包含更廣泛的內容.《大學》所體現的單純層次的修己治人,被發展為非常具體的政治和人生的實踐指南.尤其是把具有模糊意義的儒教理念表現為實際人生的現實,使朝鮮儒教得以體系化.這就體現了所謂以“正”為核心的政治,追求持續性人生的矯正教育....
2022-05-17[]瀏覽:4下載:0
下載 -
譚嗣同梁啟超“無我”說探異
由于譚嗣同和梁啟超都崇尚佛學,都有倡揚“大我”、追求精神長存和以救國救民為己任的現世情懷,因而他們的“無我”說呈現出明顯的一致性或相同性.但從哲學本體根基、理論來源和價值旨趣幾個方面分析,兩人的“無我”說又呈現出一定的差異性.譚嗣同和梁啟超的“無我”說雖然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但卻共同呈現出不同于古代哲學的理論品格,這主要是由社會的變遷、中西文化的碰撞和時代主題的不同所決定的....
2022-05-17[]瀏覽:2下載:0
下載 -
基于LabWindows/CVI的PXI-4070電流/電壓采集方法
介紹了PXI-4070在LabWindows/CVI下高精度采集電流/電壓并實時顯示的方法,對PXI-4070在實時采集中遇到的問題做了相應探討并給出了解決方案.以某項目中需要實時采集舵機電流數據為背景給出了實驗結果.結果表明本方法實時性很好,可以用于工程實踐....
2022-05-17[]瀏覽:1下載:0
下載 -
澳洲土著的原始信仰與社會結構
澳洲土著尚處于中石器時代發展階段,過著打獵群居的半游牧生活;澳洲土著最重要的宗教形式是圖騰崇拜,由此演化出一整套嚴格的食物禁律和圖騰儀式;婚級制的盛行說明以性為基礎的社會組織是澳洲土著社會結構的基本特征,在以性為基礎的社會組織中,婚級制、圖騰禁忌、入族儀式等具有特定的社會組織功能....
2022-05-17[]瀏覽:2下載:0
下載 -
盧梭美德政治學的立論基礎及其精神旨歸
盧梭倡導一種以保全和行使政治自由為核心目標的美德政治學說,政治自由是政治美德得以成長的基礎.他首先考察了自然狀態下人類質樸的自由,目的是為衡量社會文明狀態下人們德行的腐敗提供一個參照系,并說明德行腐敗的原因是由于人類科學和藝術的發展,使得人類脫離了自然的質樸,而變得虛偽、狡詐、兇殘,形成了一種人奴役人的所謂文明制度.他主張,要在社會文明狀態下,重新使人們獲得自由,并把人們培養成為有政治美德的公民,就必須通過訂立社會公約而建立一個人民的政治共同體,一個道德的集體、一個公共的大我.所以,美德觀念位于他的政治觀念的核心地帶.這種政治建構有一種純粹理想的性質,必須警惕人們把這種理想看作可以通過當下行動而達到的政治現實....
2022-05-17[]瀏覽:2下載:0
下載 -
悟語極照 頓成正覺——中國佛學的思想境域與后現代境遇
“非縱非橫,非識所識”,在世界三大宗教和中國儒釋道三種傳統文化中,唯禪定智慧最深最貴.對中國佛學核心范疇的復讀、辨析與重釋,不僅可以闡發佛學的人生悟解、思想法脈、精神教化和辯證方法的現代語義,也可公度其“要機”隨化的得失輕重.“瞬間持存,敞于域外”,后現代境遇更策發了中國佛學陳厚故藏的延宕與造生....
2022-05-17[]瀏覽:2下載:0
下載 -
Being,是,存有,存在?——對“一‘是’到底”的詮釋、翻譯策略的批評
“being”是由“S is”(如God is)這樣的句式衍變而來,是系詞“to be”的現在分詞形式或動名詞形式,它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涵義就是“有”、“存有”(there - is)或“存在”(existence),由此派生出西方哲學史上關于“being”或“existence”是不是一個命題的邏輯謂詞的長期論戰.如果讓“existence”(存在)不帶時空含義、不具“現實性”意涵,則“存有”就是“存在”,“being”即“existence”.相反,如果讓“existence”(存在)帶上時空含義、具有“現實性”意涵,則“存有”不等于“存在”, “being”不等于“existence”.此外, “being”還與“實體” (sub stance)、“本質”(essence)和“真理”(truth)有密切關聯.“存有”、“實體”和“本質”都是把一個事物的一切具體特性P、Q、R、T等等抽象掉之后所留存下來的載體或基質,是決定一個事物之所是( what it is)或自身同一性的東西,是作為“存有物之存有”(beings qua being).因此,國內哲學界先前把“being”譯為“存在”或“存有”是有根據的,并無大錯.“從古至今,一‘是’到底”的理解、詮釋、翻譯西方哲學的路徑或策略,在理論上沒有充分的根據,在漢語哲學實踐中也行不通,因為它會造成許多完全無法理解的漢語句子,如把“是是是,不是不是”作為對“Being is being,not non - being”的漢譯....
2022-05-17[]瀏覽:0下載:0
下載 -
反思邏輯——論非邏輯思維
非邏輯思維不是邏輯思維的混沌,而是它的發展、完善、提升.邏輯思維和非邏輯思維是認識真理、創造真理不可或缺的兩扇窗,前者是確定認識正確性的有效方法,后者是提高認識創造性的有效方法,正確性和創造性相輔相成、辯證統一.邏輯思維滯后、無能為力時,需要非邏輯思維沖擊、點化;非邏輯思維超前、無法證明時,需要邏輯證明、落實.兩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比較而言,非邏輯思維的創造性較強,也是被中國人忽視的一種思維方式....
2022-05-17[]瀏覽:0下載:0
下載 -
通過“利維坦”獲得拯救——《利維坦》第三、四部分釋義
針對中國學者對霍布斯的經典著作《利維坦》第三、第四部分,即《論基督教體系的國家》和《論黑暗的王國》重視不足,重點解讀了此兩部分.都鐸王朝宗教改革之后的英國成為了新教國家,這使得人們的得救觀念產生了混亂,即對誰是《圣經》的權威解釋者產生了疑問.鑒于此,霍布斯在《利維坦》第三、四部分里試圖重塑《圣經》解釋的權威,這個權威就是世俗主權者....
2022-05-17[]瀏覽:0下載:0
下載 -
人類心論視野中語言與世界的關系
語言與世界的關系是哲學的根本問題之一.20世紀初哲學研究實現“語言學轉向”后,受思想源流和文化傳統使然,在中西方語言哲學中形成了以“生命本位”和“理性本位”為核心價值的學術分野.本文從人類中心論思想的語言哲學意義出發,對中西方傳統中的“言物關系”、“言意關系”所展示的學理形態進行比照性審視,并就中西方語言哲學的思想淵源、學理互補性以及中西方人類中心論思想的不同價值取向等作思辨性考察,得出中西方語言觀在學理上具有“對立統一性”的結論....
2022-05-17[]瀏覽:0下載:0
下載 -
老年社會工作價值體系初探
當前我國老年社會工作發展緩慢,固然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關,但老年社會工作缺乏倫理價值支撐,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構建老年社會工作價值體系,將使倫理精神在老年社會工作領域發揚光大,為老年社會工作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倫理學基礎.老年社會工作的價值體系可由處于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基本原則和具體規則構成,即:處于頂層的尊重老人生命價值的價值目標,處于中間層次的老年人幸福、家庭代際平等、代際公正的基本原則,處于基層的接納、信任、尊重、關懷的具體規則....
2022-05-17[]瀏覽:0下載:0
下載 -
斯賓諾莎宗教與迷信相區別思想意義簡論——重讀《神學政治論》
《神學政治論》是斯賓諾莎一生中最具社會影響的著作;這與他對當時傳統宗教迷信的批判很有關系.本文擬揭示:這一批判即在于從理論上說明宗教與迷信的區別,論證“真正的宗教不是迷信”....
2022-05-17[]瀏覽:0下載:0
下載 -
陸修靜與天師道改革——以《陸先生道門科略》為中心
陸修靜是道教發展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對改革天師道和弘揚靈寶派有突出貢獻.《陸先生道門科略》是陸靜修改革天師道的措施的重要典籍,在這本書中,陸修靜針對當時天師道出現的危機提出了具有相當時效性的整頓策略....
2022-05-17[]瀏覽:0下載:0
下載 -
道德發展的“中國問題”與中國理論形態
道德發展的“中國問題”是什么?“無倫理”,“沒精神”!它們的存在使當今以“道德”為軸心的“道德建設”南轅北轍,事倍功半.回溯中國道德文明史,道德哲學和道德發展的大智慧是“以‘倫’濟‘道’”,倫理優先.現代道德哲學的中國理論形態,應當是“倫理精神”形態,而不是“實踐理性”形態.“倫理精神”形態是“倫理”與“精神”的圓融,它以實體性、終極性的“倫”為前提,以“精神”為達致“倫”的條件,其精髓是:“從實體出發”;“單一物與普遍物的統一”.它是非宗教的中國文化生態中道德發展的哲學形態....
2022-05-17[]瀏覽:0下載:0
下載